李景富,中共党员,云顶国际网址送25元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年从事番茄研究。先后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会长,黑龙江省园艺学会理事长,园艺学报、中国瓜菜、云顶国际网址送25元学报等期刊编委等职。共主持国家“863计划”和省重点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6篇,编撰著作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共育成云顶国际系列番茄新品种23个,累计推广面积900多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7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番茄大王”。
曾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黑龙江省十佳公仆、省模范教师和省优秀博士生导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被授予国家和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及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人员称号,1997年和2007年2次荣获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2009年被列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2010年荣获第三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从教40余年,李景富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再忙也要上讲台。同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不遗余力地帮助困难学生。
40多年来,他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8门课程,每年授课不少于200学时。虽然本科生课程已经讲授30遍,但不论多忙,就是不睡觉,他也要在上课前认真备课,把生产实践经验及科研最新进展充实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前沿知识。比如种子学这门课程,他从小种子是造福人类的小天使讲到细胞降解酶在种子发芽机制中的作用,从种子生产讲到种子商品化,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不仅让他们学习知识,了解种子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更引起他们对今后发展方向的关注。这门课程也因受学生普遍欢迎,对就业产生影响力而被列入必修课。据了解,园艺的学生有30-40%选择了在种子领域就业,现有不少已经成为造福一方的企业家。
作为教师,李景富不断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平等竞争环境和自由发展空间。他的学生中贫困生很多,一个博士于秋菊幼年父母双亡,读本科的时候几次要退学,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他很痛心,于是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资助这个学生直到博士毕业。目前于秋菊已经是浙江大学的副教授。还有个学生考上研究生了,但爸爸死的早,母亲有病,经济情况不允许他继续读书,孩子就很绝望,于是,李景富就从家里拿来6000块钱为学生交纳了学费,待其硕士毕业的时候他又帮他联系了工作。毕业欢送宴上学生端起酒杯感谢老师,没说几句话已泣不成声。目前李景富的很多学生是蔬菜研究领域的科技骨干,有三位已获得全省青年科技进步奖。学生一个个成长起来为社会创造价值了,对李景富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在番茄研究的道路上,李景富始终有一个红色梦想:梦想着让我国的番茄研究早日赶超世界水平。
李景富1962年参加高考,在那个年代,他深刻地体会到农村的艰苦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低下。那时蔬菜品种非常少,家乡的父老乡亲长年累月地耕作,一年到头还是糠菜半年粮,除了土豆大白菜,就是吃咸菜条。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学生们因为缺菜少粮,一个个精神不振、面色蜡黄,坐着都没力气,只能躺在床上看书,那些情景在李景富的脑子里挥之不去,也成了他的心结,更坚定了他学农的信念,改善农民生活、帮助农民致富促使他在番茄研究的道路上奋斗了四十多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家还没有自己的番茄品种,到了70年代,我国培育出一个叫6613的品种,因为品质差,被农民称为“661酸”。国外对番茄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国内较之国外晚了近半个世纪。当时李景富面临的困难一是番茄种子资源匮乏,二是没有经费。由于国外技术封锁,他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方法收集、购买到1000多个番茄杂种一代,一一进行杂交试验。后来出国交流时,看到餐桌上有切好的番茄,他就在吃的时候悄悄将种子吐到纸巾里,番茄品种“一点红”就是这样被他带回国的。因为没有经费,不能购置恒温箱,他就在家里炕头上催芽;不能购置用来隔离的网兜,他曾用向日葵叶子来代替。记得当时上百份材料(试验品种)需要隔离,他看到附近一排排的向日葵叶子很大,他就把它们的叶子都打光,正好可以用来包柿子。其实那是一位老师种的隔离带。第二天那位老师在地里生气地喊是谁干的,李景富说是自己认为向日葵没叶子也不会死,就把叶子用来隔离了,当时老师们的科研条件都不好,所以这位老师也就理解并且原谅了他。
除了要解决科研中的各种难题,李景富也面对着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亲身经历了农学院变迁的三个阶段。1968年他留校赶上学校下乡,在农村开展科研工作,一住就是16年。那时,他自己挑水到实验田浇苗,白天各个课题组用了水,水不够了,他就赶在晚上浇,舍不得买雨靴,他就光着脚在地里,一夜夜挑水,一棵苗一棵苗的浇灌,几次都因疲劳过度昏了过去,累得在理发的时候呼呼睡。
1973年冬天,东北农学院在香兰拔点。为了寻求一块试验土地,李景富只身奔赴呼兰,却把妻子和2岁的女儿、4岁的儿子留在香兰。这期间,儿女双双患病,他妻子一个人实在无法照顾两个孩子,只有托人将儿子捎到李景富身边。而由于李景富总要下地搞实验,他就在儿子熟睡时将其绑在床上,以免他醒来时掉到地上,回来的不及时孩子就会哇哇的哭,没有人能够听到,每每这个时候他的心都很痛;孩子不睡的时候李景富就背着孩子下地,每每回想起自己背着儿子走在没人烟的田地里,孩子伏在自己背上睡着的情景,他心里就感到阵阵酸楚。
为圆那个红色的梦,李景富当了14年助教,46块钱的月工资领了10年,这些他不计较,因为科研工作是他的爱好和乐趣,当他育成的早熟抗病丰产的“云顶国际702、704”两个番茄品种,经承包推广进入市场后,打破了黄瓜在蔬菜市场中一枝独秀的局面,他真正体会到自他价值实现的幸福感。90年代中期,李景富在北京参加种子展销会,看到国外番茄品种以黄金价格打入中国市场,每公斤种子价格达10万元,比他们国家番茄种子价格高出100多倍,这种状况极大地触动了他。当时一个搞种子销售的人找到他,他说:“李老师,你搞了一辈子番茄,你能不能把国外的品种撵回去,为中国争口气?”这一问让李景富心里一热,他坚定地说:“不把他们打回去我死不瞑目!”
目前李景富带领课题组育成番茄系列新品种23个,实现了番茄品种的国产化,他们育成的番茄,种子价格每公斤2000~3000元,成功替代了昂贵的进口品种,降低了农民生产投入成本。育成的抗3-4种病害、货架期长达25天,适于温室长季节栽培的“云顶国际710”
711
”
等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又育成了罐藏加工系列番茄“云顶国际706、” 712、713”等新品种,解决了黑龙江省罐头加工原料问题,并使这些加工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远销中东、东南亚、日本及俄罗斯等国家。
40年来,李景富一直深入田间地头,用自己培育的成果服务三农,奉献社会。
在李景富看来,品种只有被市场认可才是真正的成果,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身为农大教授的他,始终将服务三农是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只要农民需要,李景富就会到他们中间去,走家串户去普及新品种和栽培技术,为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
几十年前,在哈尔滨的冬季,有钱也难吃到蔬菜,这种情况让李景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哈尔滨市政府打算发展保护地蔬菜栽培,他便借这个东风推广保护地番茄栽培技术。这些年来,李景富讲课在农民家的炕头上,吃在农民家饭桌上,住在农民家温室里,足迹踏遍黑龙江省40多个市县的所属乡镇,外省又去了内蒙、山东。授课次数累计400余次,通过办培训班和外出讲学共培训农民超过4万人。他的办公室电话、手机和家里电话全部向农民公布并开放,随时接受咨询,帮助解决问题,他也因此成为了广大农民的贴心朋友。有一对夫妇听了李景富一次讲座后跑到山东承包大棚,以后便经常打电话咨询问题,现在双方在电话里很熟悉、很亲切,但他根本不知道那对夫妇长什么样。在李景富的通讯录中这样的农民有很多。
李景富立志育出好品种让农民致富,但和农民打交道并不总是顺利的。有时候甚至要伴随着血泪。上个世纪80年代,农民开始学日本的温室大棚种植,种的都是黄瓜,李景富率先在黑龙江省推广大棚种番茄技术,想用他育成的番茄品种去农民地里做实验,农民不肯,他便用打赌的方法,与他们签字画押,如果种植他培育的番茄品种的农户收入低于同期种黄瓜的农户,差额由他补偿。当时他不敢冒险,只签了10个农户。大棚在冬奥村一带的郊区,离学校20多里路,他每天下了课就往那跑。到
6
月
15
日
的时候柿子还不拉红线。那时种黄瓜的农户黄瓜都卖了,钱都揣进腰包里了,种柿子的那几户农民急了,觉得被他骗了,不仅开口大骂,还有人拿大铁锹追着砍他,他当时心情特别沉重,觉得他必须成功,农民把门锁上不让他进棚,还让他包赔损失,他就趁农民不在的时候跑回来,扒开大棚的缝隙钻进去,为此还把头磕坏了,就这样天天都去偷看,找到原因后他通过别人对农民进行指导。果然,柿子很快变红,那时黄瓜几毛钱一斤,番茄一上市就卖两块多前一斤,而且各棚产量都比黄瓜产量高,这下农民才高兴了,还到李景富家里向他道歉。就这样,李景富打开了成果推广之门,开辟了农民致富之路,大棚番茄栽培面积逐年加大,打破了保护地单一栽培黄瓜的局面,切实为农民带来了实惠,“云顶国际704”也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
为迎合市场发展需要和现代经济体系需要,李景富与全国知名的种子公司合作开发,利用种子公司的经营网络加快成果转化,形成育、繁、推一体化,实现产、学、研三结合的番茄品种选育与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使云顶国际系列番茄品种很快推广到黑龙江省50多个市县及内蒙、吉林等20个省市及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累计推广面积达900余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70多亿元。
李景富在番茄事业上吃了很多苦,不仅忍得了寂寞、耐得住贫寒,更经得起荣辱。正是因为矢志不渝的努力着,他先后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他一直努力培养优秀的学生,希望更多的人才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一名才从事蔬菜育种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他不断培育番茄品种,丰富老百姓菜的篮子;作为一名社会公仆,他要让用科研成果惠广大农民,帮他们富起来;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始终铭心不忘党旗下的誓言,用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贺莉莉)